<wbr id="kvnc5"><noframes id="kvnc5">
<form id="kvnc5"></form>
  • <form id="kvnc5"><noframes id="kvnc5">
  • <form id="kvnc5"><center id="kvnc5"></center></form>
  • <form id="kvnc5"><li id="kvnc5"><wbr id="kvnc5"></wbr></li></form>
    <strike id="kvnc5"></strike>
  • 中國煤炭學會

    會員登錄 會員注冊

    科教動態

    關注

    關注微信視頻號

    科學家精神 | 我的理想 我的路——記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學家宋振騏
    發布時間: 2022年6月6日
    來源: 中國煤炭學會

    宋振騏,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畢業于北京礦業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巖石力學學會(ISRM)中國組成員,國際巖石力學局(IBRM)成員。他堅持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建立和發展了“實用礦山壓力理論體系”,用于指導現場生產實踐,為大幅度降低煤礦頂板事故、提高經濟效益作出了貢獻。他在進行大量現場觀測的基礎上,掌握了豐富的礦山壓力顯現規律,研制了預測預報礦井頂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種儀器,包括綜合機械化采煤的支架工況監測系統,保證了煤礦高產高效和安全生產。

    歷程

    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在一段極不太平的歲月,抗戰爆發,中國人民顛沛流離,飽受戰爭、疾病和饑餓之苦。1935年3月10日,湖北漢陽兵工廠一個普通工人家庭里傳出了一聲啼哭,一個被家人寄予無限希望的瘦弱孩子——湯學光呱呱墜地!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吮吸著指頭的小孩竟會與日后中國數百萬采煤工人的生命安全聯系到一起。

    苦厄的年代讓年幼的湯學光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隨著國民黨節節敗退,父親的工廠也不斷內遷,他跟隨父母輾轉于鄂、桂、黔等地,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戰爭的水深火熱中度過的。多年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使年幼的他痛苦卻又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貧窮、落后、軟弱就要挨打,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后來舉家來到重慶后,為生活所迫,一家人不得不靠拾柴、撿煤渣過日子,他至今還記得,為了多撿煤渣,滾燙的泛著紅紅烈焰的煤渣時常碰觸到他稚嫩的手腳,像觸碰到烙鐵一樣發出滋滋聲響,縷縷青煙從手腳上升騰。

    1946年,為了讓他得到讀書的機會,父母將他過繼給重慶子弟小學的教師宋鴻福,從此改名“宋振騏”。

    生活的艱辛能毀滅一個人,但也能成就一個人,宋振騏恰恰屬于后者。生活的不幸磨礪出了他堅強不屈的性格,也激發了他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953年,17歲的宋振騏懷著翻身的喜悅和獻身煤炭事業的想法,在高考志愿書的三欄里毫不猶豫地都填上了“采礦工程”!最終,他如愿以償地考取了新中國第一所煤炭高等學府——北京礦業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開始了他精彩的大學生活。

     

     那時的煤礦井下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因此選擇采礦專業的人少之又少。

    “艱苦和有危險的事業才是祖國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獻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榮的!”時任北京礦業學院院長的吳子牧的這句話深深地激勵了青年時期的宋振騏,他從此立下了為艱苦光榮的煤炭事業奮斗終生的志向。

    成績

    1957年8月,宋振騏畢業后走上人民教師的講臺。在為師治學的過程中,他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帶領學生深入煤礦生產第一線。從1953年進入高校工作以后,他研究了很多同行的各種理論假說,去粗取精,決心從“動”的觀念出發,解決頂板壓力預測預報的問題。當時他的腳下是一片空白,沒有理論,沒有數據,什么都沒有。于是,他深入生產現場探索各種經驗教訓,分析研究了數百起重大頂板垮塌事故,整理分析了數以百萬計的觀測數據。

    宋振騏認準了“實踐出真知”這個道理,在峰峰、平頂山、淮南、開灤等礦區的無數個工作面,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跡。

    1965年到1968年間,開灤礦務局范各莊礦為探究采場上覆巖層運動規律,在當時施工環境異常艱難、施工機具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在多個工作面上打了七個鉆孔,每個孔設有十幾個測點,測出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由于“十年動亂”被擱置了五六年之后,被宋振騏發現,并利用帶領學生在范各莊礦實習的機會認真分析研究了所有資料,撰寫出《采場上覆巖層運動的基本規律》一文,奠定了他的礦壓理論基礎。

    探求真理的旅途沒有終點,宋振騏一刻也沒有停下求索的腳步。后來,他再下開灤,來到了林西礦井下。

    數百米的地層深處,“咣咣、嘎嘎”的板炮聲此起彼伏。頂板來壓了!宋振騏心頭一喜,強令學生和工人撤離,自己卻掏出秒表,向前一趴,迅速向老塘(采空區)爬去。周圍的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危險嚇得目瞪口呆,一起大喊讓他不要進去,可他卻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他當時想要的只是頂板來壓這一關鍵時刻的數據!事后,他的一個學生說:“當時我真懷疑宋老師瘋了,為了一個數據,可以不要命??!”現場一位老工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逢人便說:“像宋老師這樣的人我見得不多。他不知疲倦、不怕危險地戰斗在現場,這樣干事業,哪能不成功!”

    20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礦壓儀器領域還是一片空白,有錢也無處買儀器。宋振騏果斷提出:“沒有就自己造!”

    懷著“動員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壯志豪情,宋振騏動員了一大批物理、機電、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和研究生,組成聯合課題組,日夜奮戰,先后完成了CH-50型壓力盒、KY-82型巖層動態儀、DCC-1型遙測儀、DK-Ⅱ支柱質量監測儀、SY-50和SY-60型支柱測力計等一大批礦用儀器儀表的研制工作。為了讓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他聯合十幾個單位,把科研、教學、設計、制造、銷售結成一體,組成一個聯合體。

    20世紀80年代中期,宋振騏領導的儀器工廠生產了全國近75%的礦壓儀器。他帶領礦壓研究所的同志利用自己的理論成果和監測手段,對事故頻發的局礦近百個工作面進行頂板預測預報和控制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時,研究所結合中國國情研制的支護裝備,對保證現場支護和掘進機械化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正當別人為宋振騏的成功歡呼時,他卻背起行囊,向新的科研項目進發了,輕型半卸載自移支架、內循環外加載單體支柱、輕型炮采單體液壓支柱等樣品陸續投入生產。

    北京礦務局門頭溝礦有幾十年的開采歷史,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開采時留房柱,50年代蘇聯專家又改成刀柱。這種方法不僅丟煤多,坑木消耗大,而且經常發生事故,有一次產生了3.5級的沖擊地壓,連北京市里的人都有了震感。

    1984年,宋振騏接受了協助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務。有個好心的同志勸他說:“老宋啊,這可是幾十年沒啃下來的硬骨頭,小心毀了名聲!”此種情況宋振騏比誰都清楚,但他不愿意把難題留給后人。當年5月4日,宋振騏帶著一班人進礦了。經過一番艱苦的探索,改革采煤方法成功了。一位老礦工激動地說:“咱們中國人就是有志氣、有能力,外國人打怵的事,宋老師愣是把它辦成了!”

    1980年,吉林省通化礦務局松樹鎮煤礦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瓦斯爆炸事件,宋振騏在事故現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在局里組織的報告會上,他幾乎在吼:“事故的教訓告訴我們,要抓科學,而不是抓人。事故的根源在哪里?在于頂板管理和采煤方法的落后!”他帶著學生,和工人一起將刀柱采煤改為長臂連續推進采煤,巷道的風流通暢了,避免了瓦斯的聚集,并較好地控制了堅硬的頂板,年產量一下子由18萬噸提高到40萬噸,坑木消耗每萬噸下降230立方米,煤層回采率提高了30%,獲得直接經濟效益539萬元。

     

    在經歷了礦井下的生死考驗、學術界的激烈爭論、工程上的成功實踐和理論上的艱苦探索后,宋振騏的“實用礦山壓力理論體系”已逐步形成并日趨完善,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煤炭工業部1984年召開的礦壓理論評議會指出,宋振騏的理論“方向對頭,自成體系,指導生產效果明顯”。煤礦工程技術界認為,宋振騏的理論“結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現場實際”“是對傳統的突破”“為指導煤礦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宋振騏也應邀到美國、保加利亞、俄羅斯、印度、德國、日本、波蘭、瑞典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講學,而他一手創建的礦壓研究所也先后接待了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英國、波蘭、日本、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從事巖石力學和巖層控制研究的學者、專家和代表團的訪問。波蘭、俄羅斯的學者稱贊宋振騏是“值得中國自豪的專家”,德國的威爾克教授稱礦壓研究所的成果“不僅在中國是先進的,在國際上也是先進的”。世界著名學者埃維林博士在參觀礦壓研究所后給宋振騏的信中說:“非常高興地看到您在巖石力學和巖層控制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就像我們研究所(德國埃森采礦研究中心)為德國采礦工業起著重要作用一樣,貴所將為中國采礦工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傳承

    在高等學校發展中,宋振騏堅持高校既要拓展辦學空間,提供人才培養平臺,又要重視“內涵建設”,加強高校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作為人才強國戰略的積極呼吁者,多年來,他先后應邀到全國幾十所高校和省市干部、企業領導學習班上,就“高等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和“知識經濟時代特征和人才強國戰略”等作專題報告,支持、宣傳和實踐“人才強國”戰略。

    宋振騏求賢若渴、愛生如子、惜才如命,拿出自己的積蓄,設立“院士獎學金”,每年資助貧困優秀大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鼓勵他們好好學習科學理論,積極創新,將來為祖國建設多出一份力。對于青年人的培養,他更是不遺余力,為年輕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他講求資源共享,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主動公開,讓其他人來批評、指正、研究、發展。

    為中國的煤炭事業和煤炭教育工作奮斗了幾十年,宋振騏已是華發滿頭。當看到煤礦還有很多安全問題等著解決,他心急如焚,身先士卒,走南闖北,在解決了一個個煤礦難題的同時,也帶出了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精神矍鑠,步履穩健,行色匆匆,已過八十歲高齡的宋振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鐘,他要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他說自己不可能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肩上的責任,他要對得起院士和人民教師的榮譽。目前,他仍奔波于全國各地,在中央建設創新型國家、2020年實現全民共享小康社會的進軍號角中,帶領一大批年輕人,邁著新的步伐,為繼續探索地下黑色寶藏的秘密繼續奮斗。

    宋振騏,男,1935年3月10日出生,湖北武漢人,1957年8月畢業于北京礦業學院采煤工程系地下開采專業,1979年組建了中國煤炭系統高等院校第一個從事礦山壓力和巖層控制工程研究和實踐的山東礦業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前身)礦山壓力研究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攻關表彰等獎勵,先后被授予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當選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后擔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ISRM)中國組成員、國際巖石力學局(IBSM)成員、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學會常務理事、頂板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欧美一级久久久猛烈A大片
    <wbr id="kvnc5"><noframes id="kvnc5">
    <form id="kvnc5"></form>
  • <form id="kvnc5"><noframes id="kvnc5">
  • <form id="kvnc5"><center id="kvnc5"></center></form>
  • <form id="kvnc5"><li id="kvnc5"><wbr id="kvnc5"></wbr></li></form>
    <strike id="kvnc5"></strike>